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法國當代藝術 關鍵人物(謝彤珩)

法國當代藝術→第二篇、第一章 關鍵人物/藝三甲 謝彤珩


此篇把杜象、卡斯特里與安迪‧沃荷三位擺在一起他們之中除了對於傳播性此一特質的利用外,還有什麼共通點?
我想,光靠傳播機制與符號的傳遞外,他們各自都很會經營自己。卡斯特里擅用交際,與藝術家保持良好關係,一來藝術家喜歡在他的畫廊展出,二來借由展覽等增加了能見度後,藝術家成名,他也一起成名,接著名聲鞏固。安迪‧沃荷也是,他創作出作品,進入卡斯特里的藝廊,兩人名聲均都隨作品而揚名國外。杜象,則是利用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手法來成名。他對傳統藝術作了宣告,在對傳統藝術手法所做的宣告,我認為是三者另一個共通的特點。
杜象利用現成物附上不是他的真實簽名,沃荷利用充斥在生活中的事件與物件並簽上他的名子, 卡斯特里則是利用他培養出的藝術家來出名。這些都是以往藝術家及畫商不太會用的方式。我覺得要深究這問題,可以從研究他們相關的論述或是藝評等下手,但礙於時間關係,在這裡暫不深究。
再看到現在,既然這方法讓藝術家聞名,那現在應該也是有藝術家利用這手法來操作自己的藝術吧。

那麼除了這些例子,現代還有哪些藝術家也是利用傳播機制使自己聞名藝術界?
我覺得林明弘是個好例子。他利用傳播媒體,讓他的展覽可以出現在媒體訊息上。他的作品碩大,充滿牆面或是地板、建築等大型區域,因為選擇畫的是台灣傳統的布料花紋作為作品的內容,因此也達到重複的效果。他利用包裝的手法,進入商店或是一個公共空間,他將商品包裝上他的作品的複製品,再藉由消費機制,讓想要擁有的人都可以將藝術帶著走。這些手法,其實都跟安迪‧沃荷很相似,兩者創作的動機或許不同,但我想宣傳的手法是相似的。

最後文中有提到杜象的轉變是由模仿先前藝術家而來,那安迪‧沃荷的藝術生涯的轉變又是什麼呢?
安迪‧沃荷有個很明顯的轉變是從他瀕臨死亡後開始。但在先前呢?他與其他藝術家的藝術歷程不太相同,且是從設計出身,或是說商業藝術,我想這比起其他藝術家應該帶給他不小的影響,他的性格特殊,一生所做的事也很特別。我應該可以說他走在流行尖端。他拜訪名人、他拍電影、他玩樂團,他也創作。我覺得要探討他的轉變也許可以重分析她這個人開始切入,或許還可以去對照一下心理學的理論,應該更可以去了解到沃荷的動機與其所表現在藝術上的關連性吧。
對於我所提出來的問題,其實除了去找出資料對照外呢,應該還需要去看大量關於他們的相關書籍,然後做個比較與整理,才會讓這些問題有更好的解答,除了大方向的規則或是相通點是他們更有的之外,我想信有更多的是他們各自的特點,等待我們去揭發與找尋。

1 則留言:

  1.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同意林明弘也是個會利用傳播機制的藝術家。此外,我認為跨界為三宅一生設計衣服、LV設計包包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也是;攝影師兼導演的捲川實花也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