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以藝術之名第七章(流動的框架)問題討論(楊子瑩)

以藝術之名→第七章 流動的框架/9507015 楊子瑩


當代藝術是什麼?
  這一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大問題,就像前面提到的,「藝術是什麼?」「藝術在哪裡?」,在這裡,本書試圖界定當代藝術;過去的藝術著重在作品的描繪,工法、以及美感…等等,且被置放在美術館、博物館裡,因此民眾也會有一藝術品是神聖的想法;當代藝術以「觀念」出發,其並不著重在作品的強調與要求,而是企圖以行為或儀式等方法,來呈現一個藝術家或社會所關注的現象,也有可能是一個被忽略的議題,因此作品本身變的沒那麼重要,反而是背後所探討的問題才是藝術家所要呈現表達的;另外,藝術家也極力的證明表現藝術並非不可及,他們將藝術與生活作結合,但因大眾對藝術既有的形象觀念,所以對當代藝術存有許多懷疑,因此會抱有「這是藝術嗎?」的疑問

袁廣鳴的流動框架與李明維、林明弘的差異
  在本項議題「流動的框架中」,似乎可感受到袁廣鳴與李明維、林明弘之間的不同,袁廣鳴雖與兩位皆屬同樣的議題中,但卻彷彿無法連結般搭不上線;首先可以從形式的論點出發,李明維與林明弘皆以生活的方式介入藝術,以人為作品的主要媒介,使參與者親身體驗,以藝術有直接的接觸;而袁廣鳴是以科技、數位媒體的方式,不斷找尋新的可能性。從媒材與形式上的討論,可導出李明維與林明弘是試圖將框架界限模糊,讓觀者與藝術之間不再存有遙遠的距離,將藝術的神祕行與神聖化打破,置入生活周遭。而袁廣鳴在創作上,力求新的可能,他不斷的擴張、實驗,他其實並不知道那邊線在哪,因此他並非將既有的框架模糊,可以說他是在不斷的試驗中突破那未知的框架。

林明弘之藝術與設計
  林明弘的作品尺寸巨大,他也曾表示,有時在圖樣繪製的部分,並非出於他本人之手,可能是由助理一同協助完成,因此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已轉換為設計者的角色呢?以我的觀點,林明弘所要傳達的並非視覺上的花布圖樣,而是具有另一層面的意涵,他的藝術是在於那些圖樣與參與者的互動,以及圖像對這個空間特性的轉換或影響,他欲傳達的是那個當下的是那個情境所發生的微妙變化。因此我認為林明弘的藝術家角色並未與設計者混淆,他呈現的並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視覺感受,而是一個情境互動感受。

1 則留言:

  1. 關於第一個問題:
    我覺得有時候會不會藝術家越想表現藝術並非不可及,大眾就更不知道藝術在哪裡。比方說這一章節裡所提到三位中的兩位藝術家-挑戰藝術和設計疆界的林明弘和模糊藝術和生活界線的李明維。因為他們所使用的不管是創作元素或是方式太「親民」,藝術的定義瞬間變得很寬廣,讓觀眾措手不及。

    by晏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