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以藝術之名問題討論(陳儒蘭)

以藝術之名/藝三甲 陳儒蘭


1.藝術的價值?
  在討論陳界仁的作品(加工廠)時,老師有談到一點,以這件作品來說,陳界仁提出這個問題,以一個旁觀的角度介入,作品也非為弱勢伸張正義,而作品也具有陳界仁華麗式的手法,是否與那些女工(觀者)有直接的影響。之前就有和同學討論過相關的問題,認為有時候藝術家很無用,就單只是提出問題,但也不解決問題﹔就像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創作者關注動物議題,但他們是否是素食者的疑惑一樣,或者是這一切的關注最後則只是造就藝術家本身。
  也就像林明弘的作品一樣,那些參與者在他的花布上聊天時是否知道藝術家想傳達的,而藝術家想傳達的理念對於觀者又是不是同等的重要,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有點疑惑的問題,也許我在看完書之後也沒辦法很正確的來說這樣的關係,但我也試著思考。
  也許我對藝術應該以更開放的眼光來看,我認為每個藝術家想傳達的目的不同,而每個人對藝術的定義也不同,在李明維的喝茶的計畫裡,也許與他喝茶的人不盡完全同意這就是藝術,不過那時也許對李明維來說,觀眾的想法是不是就不那麼的重要,體驗到了生活的美,反而是它所關切的。
  所以我認為有時候藝術家自己的理念不被觀者認同也沒有關係,反而期待著透過更多不同想法,產生的不同的可能性,。有時候藝術家以客觀不表明自己的立場來創作,也許是如果表明了立場,觀者就會被影響,反而阻斷了更多的可能的發展。
  不過同樣的我有覺得這樣的來思考模式在某種層面上有些自私,或是沒法表達出某種目的,不過藝術作品更不像交通號誌般的告示牌,觀者參與思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透過作品與觀者對話,也讓觀者思考自己是什麼,引發個人的聯想與不同的詮釋,我想這才是藝術最重要的價值存在。
  當代藝術對藝術的定義不再是有限的,有時候也會思考著,到底是誰來定義這就是藝術,或者這就是當代藝術,藝術變的好像不是一個領域,是沒有疆界可以來區分一樣,好像只要是透過人為的思考辯証後,只要你能悟出一番道理,藝術裡就沒有對與錯的區別。鬆動現有框架,創造出新的意義則是我們觀看的當代藝術的重要模式。

2.攝影與錄像作品的關聯?
  攝影通常是相機所攝產生的影像,而攝影大多是紀事功能,而所攝的影像也已經過去,也較以單向的與觀者溝通產生對話,所呈現的事情也較有限。錄像作品我認為較能傳達出更多訊息,但仔細來看錄像作品,把它一一切割,其實也是由一張張攝影的影像組成,不過增加了時間性,延展了更多空間可以想像與思考。
  不過當然當代藝術拓展了攝影的可能性,而現在的電腦科技又是如此的發達,許多藝術家會透過電腦在重新組織攝影作品,使攝影能投射出的能量增強,能傳達出的訊息增多。在陳界仁的攝影作品裡,採用的照片是一張由別人攝得的影像,在吳天章的攝影裡,攝影者也不是藝術家本人,好像有點像藝術家利用現成物來創作的道理一樣,在當代藝術裡,沒有不可以與不可能的發展性,沒有區分對與錯的界線,影像怎麼產生,誰來產生不是藝術家所關切的,他們關切的是更多背後或是被忽略的時空,而攝影也與歷史有很大的連結,所以成了藝術家用來與歷史對話的一項工具之一。
  而攝影作品又常與錄像作品聯合使用,以我的觀點我認為單就一張的攝影作品與一件具時間性的錄像作品,攝影的聚焦能力較單純,不過錄像作品結合了聲音與影像,我認為又比攝影發展的可能性來的多,不過兩者都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特性,全看藝術家如何發揮。

3.媒材的演進
  為什麼傳統媒材的作品漸漸被當代藝術所淘汰?為何現今當代藝術結合多種的媒材來表現作品?
  現今的當代藝術浮現了越來越多的影像作品,有別於過去平面作品的輝煌時代,兩者的運用方式大不相同,影像作品帶給了觀者更多的思考層面,畢竟每個人對不同的影像會有不同的看法,而傳統的繪畫是由作者單方面提供訊息與議題較單角度的來討論,所以這是我認為影像作品能帶給觀者更多豐富的原因之一。
  而例如為何許多藝術家常結合攝影與錄像成為一件裝置作品來創作,也就是跨領域結合不同媒材的特性來表現,而傳統的媒材逐漸不被當代藝術家使用,我認為影像、影音較能提供觀者更多不同的刺激,而繪畫作品要如何再邁向更創新的發展的範圍較小,影像錄像作品多發展的可性較大,能給予的感官刺激也較多,所以這也許是現代許多地方的雙年展影像作品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不過當然也不是就一定否認傳統媒材在藝術裡的地位,像在郭維國的作品裡,使用的是傳統媒材寫實技法,不過當然他也有他的觀念在裡頭,畫面的氣氛也有別於一般的寫實作品,所以創新之路在當代藝術是很重要的,媒材的使用能與作品和藝術家結合出最大的功能,就是最好可發揮的媒材。

2 則留言:

  1. 3.媒材的演進
      為什麼傳統媒材的作品漸漸被當代藝術所淘汰?為何現今當代藝術結合多種的媒材來表現作品?

    我覺得數位科技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媒材,它的特性也最貼近我們這個時代所展現的氣氛,速度的濃縮.沒有永恆.距離.真假.身分的模糊.複製的力量.片段的訊息等等,這些特質以繪畫形式表現,多少有一種隔著靴子搔癢的感覺,所以錄像或複合式的作品成為主流,然而它掌握時代特性的同時,卻喪失了藝術原本不朽的特質,也使拍賣機制無所適從,價格的定律被推翻了,似乎離作品的自我又更近一些,不過錄像與複合媒材的作品加長了觀看的時間,如果表現手法不精準一些,很容易就會成為小眾的藝術形式,反而傳統繪畫是比較安全而長遠的藝術形式,它不符合時代特性,不過它有不可摧毀的歷史地位,像是經營悠久的名牌,只要不斷翻新保持活力,反而會激發出新舊之間特有的張力與可能性.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數位科技藝術還有一點是傳統藝術不管是繪畫或雕刻所不能取代的,就是互動性。大多數的的平面繪畫或是雕刻作品觀者都會被設定在一個距離之外,即使沒有這樣的距離也不能碰觸,這樣的行為將藝術崇高化,只能遠觀不可褻玩。但是當代藝術有很多運用科技媒體而帶給觀者參與的感受,可以碰觸螢幕或是介面而改變固有的形式或畫面,雖然程式是設定好的,但是這對於藝術家、作品本身、觀者這三者之間有拉近的作用,這也就是謂何當代藝術要結合多種的媒材才來表現作品,因為觀者再也不是什麼都不董、不能參與、被隔離在外的一群無關緊要的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