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之名→第七章 流動的框架/藝三甲 陳盈均
藝術是如何被定義的?
很久以前攝影曾經被質疑過,究竟攝影是個記錄的工具,還是他是具有藝術性的。到了現今許多種種原本不在藝術範疇之內的東西紛紛都被定義為藝術後,不禁令人懷疑藝術的界線與如何被定義。最早的藝術是記錄與描寫的工具,發展至今藝術已不全然是單方面的靠著有形的作品傳達觀念訊息,它突破了既定的框架走向多元的形式、觀念,甚至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就像李明維的作品,與生活非常難界定,沒有錄像紀錄,也沒有明確的表演時間。所以說,或許藝術是無法被定義的。
媒材的轉換是一種趨勢?
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媒材相繼的被開發,有的人會覺得就的媒材漸漸的被新的媒採取代,現今的攝影技術與電腦修圖技術已經非常的發達,沒有什麼畫面會是電腦處理不來的。影像的傳達能力或許會必平面繪畫來的強烈,難以傳達的觀念或想法透過影像都能清楚的傳達。作品媒材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適合不適合。多媒體、影音、影像、裝置、觀念藝術等新的媒材有著無人可擋的趨勢,但傳統的手會確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與魅力。就像是宮崎駿的動畫總是先由手繪定稿再進入電腦修圖,很少用到現今廣受其他的動畫創作者所愛用的3D技術。我認為一件作品的價值不在於他選擇了什麼媒材,而是作品內在的內容是否感動人心,藝術家選擇的媒材只是幫助呈現藝術家想要呈現的想法。
藝術的可能性
當一件作品被不同的觀者觀看時,所產生的感受與看法不全然的相同。就好比李明維的「返鄉計畫」中,與不同的人喝茶聊天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會被激發出來。林明弘的作品中,不同的觀眾在空間中對話、互動、生活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袁廣鳴的互動作品也會因為不同的觀眾有同的想法與感受。藝術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不同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獨特的背景以及故事,所以當我們拋出一個問題給觀者,觀者所答覆的問題成千萬種。因為現今的文本概念,使的作品具有不確定性,正因為這不確定性使的作品與作者和作品與觀者之間多了更多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