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選集序文


我們埋頭苦讀所謂的西方美學觀點,
我們緊盯著歐美當代藝術不放,

我們...

我們.....?
我們何時認真地看待自身的前衛藝術?徹底了解其脈絡演變?

以文件展出的形式至今已舉辦三屆(2002台北、2004台北及台中、2006年台中)的台灣前衛藝術文件展
配合論壇討論與講評,全面觀點的呈現記錄台灣當代藝術發展,
並提供青年藝術家發表作品的平台
在2008年社會政經尚處於轉變的形態,又年輕一代不斷推陳出新,遂改以觀察者的姿態出版評論選集。

以下是林志明教授在2008年為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選集所撰寫的序文:




台灣前衛文件展評論選集序文
林志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副教授

台灣前衛文件展由2002年開始舉辦,經歷了2002、2004、2006三屆。除了每一次盛大的、超越或接近百人參加的作品展出之外,也一併生產出不少有意義的評論和論述。將這些文章集結起作一次總觀,應是非常符合當初以「文件展」來命名這個以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又希望能有一些在展覽概念及當代藝術內涵和作法上加以突破、實驗的導向和初衷。

曾經聽聞有人以「起、承、轉、合」四個階段來說明一個大型活動規畫的節奏和變化,回顧這三屆的文件展及其所累積的文集,看來頗能暗合其中的道理。2002年是文件展的開端(「起」,議題的發動,一切的肇始),這時的討論多集中於這樣一個新生的展覽的可能意涵:比如羅森豪帶來了年輕時參與德國文件展的親身經歷及反思、陳瑞文以他對台灣新生代藝術長期觀思考的基本理念寫下了他對此展的初步觀察。台灣前衛文件展一向著重外部觀點,大陸著名的評論家栗憲庭所寫的觀察和評論,即是一個傑出的參照。

接下來的2004年,展覽以「藝術轉近」作為主題,將場地擴張到台北城市中的多個展場(「承」,擴大發展),這時的說明和意義探討便集中於藝術、展覽和城市間的關係,也和逐漸興起的「創意城市」議題相吻合(比如林志明的文章)。由一向著重外部性的觀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配合展覽舉行的多次座談會,邀請了許多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當代藝術對話,雖然在文集中不能一一呈現,由陳泰松所記述綜合的座談彙報仍呈顯出其中的大要和交叉綜合的結果。2004年展覽的特點之一是邀請了大陸著名的策展人顧振清來台進行策展,這次文集以一長篇訪談呈顯出他對台灣年輕藝術家的主要看法。

到了2006年,前衛文件展有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即離開台北,移動到台中進行(「轉」,以轉變維持其活力)。雖然大部份的展場仍保持另類、替代空間的特色,但進入到台中國美館中展出,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發展。這一次展覽,激發了黃海鳴的弱策展概念,也由林平及陳泰松兩位擔任了主要的推動角色。展覽的論述和評論除了持續反思深化之外,仍然保持了一種年輕人的can do精神,這一點,紀錄在林平和陳泰松的對談之中。

最後要談的是,2008年原本應舉行的CO8,因為政經情勢的變化以及風起雲湧的青年創作狀態已經實現,發起的委員們決定暫停觀察,但這次文集的出版本身即是一次總合的檢視(「合」,總結先前的經驗準備再出發)。另外,在2006年所舉辦的「速度的政治經濟學:亞洲當代藝術論壇」系列演講座談活動之中,亞洲當代藝術情境及台灣在其中的殊位置和策略問題也被提出,這是展覽視野的擴延,也是關照的轉折,而今它也有落實的趨向(如國美館持續舉辦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我們選擇了其中一次座談紀錄來代表其中的探討方向。

經歷了起、承、轉、合,同時著重紀錄和思考的文件展除了歷年的專輯,也留下了這份文選,它不僅將有提供後起者經驗參考和思想硺磨、砥礪之用,也呼喚著、期待著下一輪的重新出發。




延伸探索
台灣Co6前衛文件展
http://www.co6.deoa.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