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池農深地下鐵全系列版畫展

池農深(WEI JANE CHIR)生於台灣台北。
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繪畫系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繪畫與版畫系。她的作品被多個博物館及公共機構收藏。法蘭克福日報、紐約時報、美國藝術家雜誌、澤西日報、亞洲藝術等報紙雜誌曾報導評論她的作品。自1983年以來她舉辦過12個個人畫展並參加過15個聯展。


點擊圖片可看放大圖


邀請池農深的朋友們 親自感受池農深生命情懷與紐約地下鐵動人的相遇‏

池農深曾經在本系(國北教大藝設系)擔任訪問的駐系藝術家


就在學校附近唷!大家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去參觀!!之前發表的天安門系列頗震懾人心,這次也會有同樣的感動:)

展出地點:敦峰美學空間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12號2樓 T (02)8773-3927

展覽檔期:2009/5/23-7/12 11:00-20:00(Mon-Sun)













6/5 由電影理解亞洲的溝通方式 講座 (本系林志明教授主持)



講者:
Wimal Dissanayake教授目前任職夏威夷大學創意媒體學術中心(Academy for Creative Media),專長在於傳播理論及亞洲電影研究。除了對中國、香港及印度電影有深度的研究之外,Dissanayake教授最為迷人的地方,在於從電影中窺探出亞洲觀點,並抽譯提升至理論層次,藉此與西方理論展開對話.


講題: Cinema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Asian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由電影理解亞洲的溝通方式


時間:2009年6月5日下午2:00-4:00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館四樓國際會議廳,現場備有即席中譯

講綱:

CINEMA AS A SITE OF UNDESTANDING ASIAN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THE OUTLINE OF THE LECTURE


1. Cinema as a cultural practice.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art,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echnology, ideology etc.

2. Cinema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rector, film, audience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this interaction takes place.

3. Cinema originated in the West. Very quickly, it became an indigenous art form. What are the indigenous features?

4. The cinema of Yasujiro Ozu. The way it reflects Japanese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5. Chinese cinema and indigenous aesthetics. How it illuminates Chinese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6. Popular Indian cinema and tradition. Communi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Indian popular films.

7.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Chinese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8. The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 in Asian films and its importance for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9. Body language and gestures in Asian film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10.Melodrama and Asian films. How melodrama sheds light on facets of communication.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舞動的繆思:故宮「透視內幕」與「未來博物館」榮獲美國繆思獎銀牌

現在的過去與未來─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
係由本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林志明教授擔任策展人

此展榮獲美國謬思獎多媒體裝置類銀牌!

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份喜悅與榮耀吧!

未來博物館連結網址:http://www.npm.gov.tw/exh97/future_museum/index.html
展出日期 Duration: 2008/06 - 2010/02/28
展覽地點 Location:桃園國際機場二航廈出境大廳4樓(新加坡航空貴賓室左側)
Departure Hall, Terminal 2, 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next to Singapore Airlines VIP Lounge)
主辦單位 Organizer: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策展人 Curator:林志明 LIN CHI-MING
展覽行政 Administration of Exhibition:天使學園 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Angel Net Universal Co., Ltd
贊助單位 Sponsor: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麗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Delta Electronics Foundation, Vivitek Corpor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轉載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得獎訊息
http://www.npm.gov.tw/zh-tw/new_02.htm?docno=537

美國博物館協會一年一度的盛會「繆思獎」(MUSE Awards),4月30日晚間於美國費城舉行頒獎典禮,國立故宮博物院分別以「透視內幕」榮獲行銷發展類銀牌獎,以及「未來博物館」榮獲多媒體裝置類銀牌獎。 「透視內幕」以一小時的紀錄片呈現國立故宮博物院豐富的中華文化資產,透過國家地理頻道以34種語言,放送至全球166個國家,帶領全球觀眾一睹博物館幕後的精彩故事。國際評審團認為,影片聚焦拍攝博物館幕後的工作,從工作人員如何作溫溼度的控管,到如何為珍貴文物製作高解析度的3D影像,使得影片更顯得動人心弦!以多種語言播放的國際行銷策略,更具全球影響力! 「未來博物館」一系列獨特的多媒體裝置作品,賦予古文物新生命,讓評審團更想親臨現場一探究竟。作品「平淡之味」採用汝窯的青瓷為主題,向裝置吹一口氣就能產生雲破天青、落英繽紛的互動影像效果;多媒體動畫也賦予郎世寧的「百駿圖」新生命,影像從白晝進入到夜幕低垂的星空,引領觀眾進入更寬廣的想像空間。作品使得觀眾沉浸在生動的藝術裡,引起評審團熱烈的討論與回響。 繆思獎是由美國博物館協會媒體與科技委員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Media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主辦,今年已邁入第20屆,約有六千人參與此次盛會,參與競賽的作品也高達250件,唯有47件作品獲得獎項。muse獎的評審團由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媒體專家組成,有來自美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媒體專案經理,澳洲動力博物館的科技服務與研發主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國平處長也受邀擔任此屆互動資訊平臺類的評審主席。 近十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已陸續將珍貴的文化資產數位化,透過多媒體科技分享於全球觀眾。自2004年起,即以數位作品參與繆思獎競賽,履獲佳績,今年更獲得兩項大獎,備受國際博物館界的矚目與肯定!

花蓮國稅局公共藝術學生徵件‏

以下為徵件辦法與規則,有興趣者請直接回覆本文章並留下聯絡E-mail,將會寄上報名表,或是自行上網查詢下載。


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
「辦公廳舍新建工程」公共藝術C.設置區
大專美術、設計、藝術系所院校學生公共藝術徵件簡章

壹、宗旨:
一、為提倡全民美育,推展美術創作風氣,進而鼓勵國內大專美術、設計、藝術
系所院校學生,參與公共藝術的創作行列,培育國內公共藝術更新的人才。
二、為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辦公廳舍新建工程」公共藝術案之
C.設置區徵集年輕藝術學子之優秀作品,美化建物室內之辦公空間。

貳、主辦單位: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參、徵件主題與內容:
(一)以「蓮蓮有餘,歲歲平安」為主題,點出花蓮在地性及國泰民安,安和樂
利之祥和氣息。
(二)表現花蓮地區特有之人文景觀與生態自然風景。
(三)以其他藝術手法表現創作者獨特之藝術內涵與精神。

肆、參加徵件規則一、參加徵件資格:
(一)具中華民國國籍之人士,且是國內大專美術、設計、藝術系所院校在學學
生,包含大學學生及研究所碩博士生。

二、參加徵件之作品規範:
(一)參賽作品需為創作者二年內之作品。 (二)參賽作品不限材質、類型,但需符合C設置區內之空間條件,例如尺寸、
顏色、材質等。(三)有下列情事者,將取消資格及材料補助金:
1. 抄襲或偽冒之作品。
2. 違反著作權法或其他法律相關規定者。
3. 不願接受或放棄獲得徵件權利者。
4. 其他違反簡章規範重大者或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習慣情節嚴重者。

三、有關著作權之權責
(一)作品獲得徵件購置權利之藝術家為著作權人(乙方),享有著作人格權,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甲方)擁有著作財產權。甲方對乙方所送之所有文字、幻燈片等相關資料,有研究、攝影、宣傳、印刷、圖片揭載、重製、展覽及播送之權利。乙方不得撤銷此項授權,且甲方不須因此支付任何費用。乙方並承諾對甲方不行使著作人格權。

四、參賽類別及作品規格:
※參賽者應自行注意作品尺寸規定,經本局發現尺寸不符規定者,將拒收或予以
退件。※以玻璃裝裱者拒收。※作品重量超過560公斤者拒收。作品參加徵件者應全程自行搬運、佈置。
※以下是各類作品之規格:(一)水墨:
裝裱完成後(含框)總尺寸不得超過高220公分×寬150公分。
(二)膠彩:
畫心尺寸最小20號(72.5×60.5公分),最大100號(162×132公分),務必裝框,畫框背面須加木板。
(三)書法(篆刻):
尺寸同水墨類規格。篆刻作品鈐印以20至40印方為限。
(四)油畫:
畫心尺寸最小20號(72.5×60.5公分)、最大165×165公分,畫框背面須加木板。
(五)水彩:
畫心尺寸最小56×56公分,最大165×165公分。
(六)雕塑:
可送多件連作,但作品總尺寸各邊不得大於200公分。作品所展示空間需適於本公共藝術案C設置區之空間,並便於搬運。
(七)工藝:
包含各種材質之創作,兼具實用機能與美感之作品。可送多件連作,但作品總尺寸各邊不得大於200公分。
(八)視覺設計:
包含電腦繪圖、插畫、包裝設計、平面設計等。平面作品畫心尺寸最大全開(114×79公分),立體作品總尺寸各邊不得大於200公分。
(九)攝影:
包含數位攝影。彩色黑白混合評審,自然生態、寫實報導類作品或透過數位合成之影像皆可。含框總尺寸不得大於130×130公分。底片歸本分局所有(不得以拷貝片替代),數位攝影需繳交高解析(600萬畫素以上)圖檔。
(十)版畫:
畫心尺寸最小對開(73×50公分)、最大114×114公分,版種不拘,需創作者簽名。

五、參賽辦法:
(一)收件:(資料恕不退件)
繳交作品照片8×10吋1張,照片背面黏貼附表一(報名表)。※另可依角度或精細度之不同,每件拍攝2至3張高畫質數位照片(600萬畫數以上,檔案大小為2Mb以上,檔案類型為jpg或tif檔)。
※以上檔案請燒錄成光碟並連同作品照片一併寄達主辦單位。
作品以照片、數位檔為準,參選者需以專業水準拍攝照片,務請清晰。
參賽送件報名表、作品照片寄至:
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
97065花蓮市府前路612號,第四課,王方堃先生收。
信封請加註:「參加大專美術、設計、藝術系所院校學生
公共藝術徵件」。

六、評審會議:
(一)由本局本案公共藝術徵選小組委員舉行決審,參賽者不得對評審結果提出異議。
(二)決審:全部不分類評審,選出最優及最適合C設置區空間之作品至多20件。但若收件數量與品質不足時,得由徵選小組委員討論決議徵件之作品數量。
※附註:徵選小組委員之組成,包括興辦機關代表、本案建物建築師、文建會公共藝術視覺資料庫中之專家學者,全部共7位。

七、獎勵方式:
(一)徵件件數:至多20件作品。
(二)材料補助金:不論材質、類型、尺寸,每件作品可獲得新台幣20,000元
之材料補助費(含稅),作為購置公共藝術作品之價款。
※附註:在此材料補助金之價值等於獎金,礙於國內稅法規定,獎金稅率高於材
料補助金,故以材料補助金取代獎金。
(三)獲徵件之作品歸本局典藏,本局擁有該作品著作財產權,並頒與創作者公
共藝術典藏証。

八、徵件簡章下載:
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網站:http://www.ntx.gov.tw/Hualien/Index.aspx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deoa.org.tw
※洽詢電話:
(03)823-3860分機404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第四課王方堃先生。
(02)2391-9394分機17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謝雯琪小姐 。

九、收件時間:
(一)收件:中華民國98年6月1日(星期一)上午11:00以前親自送達或寄達:
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花蓮縣分局
97065花蓮市府前路612號,第四課,王方堃先生收。
信封請加註:「參加大專美術、設計、藝術系所院校學生公共藝術徵
件」。(收件截止日為郵件或親送到達日,不以郵戳為憑)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法國當代藝術 傳播機制或當代藝術(陳智帆)

法國當代藝術
第二篇 傳播機制或當代藝術
藝三甲 9507035 陳智帆


一、理解這篇文章概念的過程中,不時令我想起web2.0的概念,興起的過程正影響著其他的網絡領域,如今,在網際網路上生產已變的更為容易,並且吸納大量觀眾的目光,使得傳統媒體無一不做出改變,重新規劃自身的「種族政策」。電視、電影、雜誌、書籍、報紙現在均有在網路上閱讀、觀賞的電子版本,並且支援更多的觀眾回饋模式,究竟是網路世界的多角化、還是整體網絡的「網路化」,我想是不辯自明。而根據陳智凱老師所翻譯的娛樂經濟(Vogel,Harold L.,2008)中指出,現今的書籍出版種數是過去的兩倍,但總數量卻在下滑,顯示書商必須仰賴讀者在銷量做出的反應拿捏是否大量出版的判斷,在這裡我感受到的是傳統的產銷模式已不符合網絡化的社會,實體通路與產銷成本成為訊息傳播的最大限制,但這些傳統媒體是否會就此沒落、衰退、甚至消逝?我想雖然不無可能,卻極難實現,因為這些傳統媒體與網路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審核機制」,就如我一開始所說,web2.0與網絡的概念極為雷同,因此飽和與過剩也已是司空見慣(便是無盡的轉貼與抄襲),加上網路的媒體特質又是將訊息視為「資料」(儲存並且可以被查閱的訊息),並無法將訊息做事前的審核與事後的篩檢,因此傳統媒體可以保有高單位價值(高品質)及高價格(利潤空間)的競爭條件下保有生存空間。
  藝術世界的發展能與上述有任何的關聯嗎?我想藝術價值的生產者應要能掌握傳統媒體與網路的不同,在訊息處裡的態度、速度的不同,及價值、價格的區隔下,適當運用不同媒體,例如書籍、電視、電影等等的媒體,因為擁有較高的價格,或許也較能保值(時效性較長),配合發佈速度較快的報紙、網路等媒體做漸進、周期性的曝光,除了能在不同媒體網域上曝光之外,也盡量能維持身處於網絡之中。

二、之前去北京的時候,也接觸到一些年輕藝術家,透過他們了解,一些大畫廊經營下,藝術家被「明星化」,看到這篇文章後,感覺出因為網絡的連結是無法中斷的,而藝術世界的網絡與整體網絡亦無法獨立而居,在封閉與飽和的過程中,藝術家不只是在藝術世界中活躍,早已溢滿至整體網絡中,但我擔憂的是年輕藝術家在這過程中被耗損,因為藝術家要在飽和的網絡中擁有價值,文中提到必須透過「命名」,以年輕藝術家來說,命名使得年輕藝術家背負過多的光環,年輕藝術家在藝術生涯初期就必須選邊站、立場的僵固和符號價值的重複,將使得創作週期拉長,預感到藝術世界的凋零,藝術的活水倚靠的是更大量的藝術培育機構、或是異界結合,藝術自主性正如文中所說已被網絡與社會價值所內包於中。究竟這個情況是好是壞?一方面是藝術呈現變的多元,但另一方面卻是領域核心價值被網絡操作弄得模糊而一致。

三、最後我覺得作者於本章確實提出新穎且獨到的見解,但卻仍有些微可以補充的細微之處。本章可以說是將各媒體「網域」做整合式的討論,因此歸納出網絡的單純本質與特色──聯結與傳播,理論上只要符合上述兩項特質網絡都應將訊息毫不保留的擴散出去。但事實上,當訊息的節點與節點之間有著立場上的不同的時候,網絡的連結渠道時常是處於半開放、半封閉地狀態的,必須要待這同一立場的子網絡已達(或將達)飽和之後,訊息才會開始向外流出,此時,這個子網絡可以視為這個訊息的中心、操作、及主要的價值生產者。這個子網絡可能是同一領域的專業人士、同好、派系、社群,尤其社群應當在其結社領域中被視為節點的結晶,因為他們一方面共享既有的訊息、一方面對外維持一定的立場,當然這可以說是網絡連結的一種模式,但我要強調的是,整體網絡中的渠道密度是不均勻的,每個節點所能發揮影響力應該要有更複雜的判斷基準和研究架構,是我想要提醒和補充給自己、其他人的部分。